“择校”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优劣被划分成了三六九等,有条件的家长自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进入差的学校。
而日本由于教育资源水平大致相同、德国由于教育体制及教育观念中学校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两国的学生家长就没有“择校”的必要了,推行“就近入学”自然就很顺利。
日本义务教育实施平等教育
日本在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大力实施平等教育,均衡各公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并通过一定的私立学校作为补充,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日本公立义务制学校入学一般不需要考试,学生划区域就近就学。由于各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大体均衡,因此择校的空间并不大。
1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
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施平等教育,基础教育基本上由政府负责,国家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以避免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
学校基本教学设施大体相同,无论学校的规模大小、在校学生多少等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有些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也同样建有体育馆、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
2
教师实行校际轮换
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公立校长不得连任,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换,而公立教师在6年内一般都会流动一次。教师定期流动对提高教师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持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均衡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教学要求统一规范
日本义务制教育阶段,执行统一、规范的教学要求。日本国家在调剂各地教育经费的同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各学校学习的内容都根据文部科学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制定。
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习指导纲要》为基准,由教学科目、道德教育及特别活动三方面构成,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实现了全国各校之间的教育教学均等。
德国基本无择校观念
德国的公办小学一般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没有户籍限制,小学结束后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进入中学,非常注重职业教育。所以,德国人基本上没有择校观念。
1
小学无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德国的小学学制一般4至6年,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一般就近入学,孩子上学不存在选择学校的问题。
在德国,只要孩子达到上学年龄,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人、移民或者常驻德国工作的外国人子女,不经过任何考试就可申请进入距居住地最近的小学上学。
德国的小学阶段课业非常少,老师会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到野外散步、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等,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但是宽松的教学方式不等于放任自流,每个孩子的平时表现和成绩都会被老师一一记录在案。学期末,家长会收到孩子的成绩单,除各科成绩外,还有老师的评语。
2
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进入中学
小学结束后,学生们根据小学阶段的平时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德国中学主要分完全中学、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三类,还有少部分人进入综合中学。小学阶段主科平时成绩是选择中学的关键。
多数普通成绩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5年的完全中学,毕业后多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技师、绘图员等蓝领阶层,也有较少人通过努力进入大学深造。
小学成绩中等的人进入实科中学,6年毕业后就读专科学校。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护士、试验员或银行职员,也有的经过文化补习通过资格考试后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后成为较高级的技术人员。
只有小学成绩特别优秀、各种能力和表现良好的小学生才能进入学制9年的文理中学,这类学生比例只在30%左右。9年后他们通过毕业会考,获取直接进入大学的资格。也有些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并不急于上大学,而是根据自己的志向接受职业培训,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再上大学。
3
德国注重职业教育
在德国,大多数完全和实科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据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所作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德国16-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中,60%-70%的人接受相当于中国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就业之间的桥梁。
职业教育形式和学制五花八门,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最主要、最有特色和普及面最广的形式。“双元制”即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的职业教育,为期3年或3年半。
根据要求,学生除在校学习理论课之外,还要到企业接受实训教师(师傅)的实践技能指导,他们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学徒期结束后,通过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获得各州均承认的毕业证书。毕业生既可选择就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ALLCOPYRIGHT2010 安阳教育信息网版权所有 地址:manbetx电竞文峰中路
邮编:455000
manbetx电竞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主办
豫ICP备120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