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领导力更多的是后天培养还是与生俱来?这是令许多家长纠结的问题。在中国,我们发现不少家长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官瘾”经常去向老师送礼,一些家长不惜代价也要让孩子当上班干部、谋个一官半职。另一方面,家长们又担心班级事务过多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 此外,他们又有这样的顾虑:万一我的孩子不是这块料呢?会不会得不偿失?
最近发表在《管理科学》上的一篇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中国家长这种功利性行为敲响了警钟,这篇论文是基于作者在江苏省某城市的一所郊区中学展开的一项实验而来的。实验表明家长苦心让孩子当班干部的结果未必会让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这也跟在美国开展的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相差甚远。
搜狐教育《智见》选编,今日推荐给大家!
作者:杨桓兴 叶立新(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系)
根据Kuhn and Weinberger (2005)的一项研究,在美国高中担任过班干部对孩子的将来有积极的影响。和高中从未担任过班干部的孩子相比,高中担任过班干部的孩子将来的收入要高4%-33%,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年份要长0.5-4年。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类似的结论也适用于中国孩子。中国的中学和美国的中学情况差异很大。因为文化差异,美国人倾向于选择体育好的孩子当班干部,而在中国,学习成绩更重要。这项研究还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当过班干部的孩子将来收入高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本来就较强(也是能够当选为班干部的原因),还是因为当了班干部本身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
Anderson and Lu (2016, 以下简称AL)最近发表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了中国中学生的情况。它回答了领导能力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看看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当班干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同学中受欢迎的程度、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和对成功的认知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经济学实验完成的。该实验在江苏省某城市的一所郊区中学展开。实验的对象是该中学初一年级的七个班级。作者首先让各班的班主任为每个班级主要的班干职务分别挑选两个候选人:第一候选和第二候选。这些包括班长、副班长、劳动委员、文艺委员以及语文、英语和数学课代表等七个职务。然后作者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把这七个班级分成两组,其中1、4、5、7班属第一组,2、3、6班属第二组。在第一组班级中,作者选取第一候选担任班长、文艺委员和语文课代表,第二候选担任其它的四个职务;而第二组班级的班级职务选定办法则同第一组相反, 作者选取第一候选担任副班长、劳动委员、英语和数学课代表,第二候选担任其它的三个职务。
这里我们要强调第一候选人和第二候选人的区别。 第一候选人是班主任心目中的理想人选,第二候选人次之(是备选)。在选择班干部时,班主任往往同时兼顾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所以第一候选的综合素质应该比第二候选要高。如果没有实验的随机任命机制,每个职位的第一候选人应该会被班主任任命为班干部。
一个学期以后,作者分析了班干部同非班干部(包括未指派上的候选人及非候选人)在各方面发展的差异,主要的发现如下:
1、首先,担任班干部的第一候选的学习成绩有提高,但担任班干部的第二候选的成绩却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第一候选认为担任班干部减少了他们可用来学习的时间,而第二候选则不认为有这种影响。因此,对第一候选来说,尽管处理班干事务同学习时间有冲突,但学习成绩最终还是提高了。究其原因,作者认为第一候选担任班干部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可能比以前更多了。
那么,为什么担任班干部的第一候选会更努力地学习呢?作者认为,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担心如果成绩不好班干职务可能保不住(老师更倾向于让成绩好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因此,为了保住“官帽”,他们学习更用功了。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是为了不让任命他们的老师们失望,或为了未来能继续担任这一职务积攒声望。
还有,对他们而言担任班干后能更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就会尴尬了。
而对于第二候选来说,能被任命当班干部已经是惊喜,他们不指望好运连连,能够一直当下去。所以他们学习的动力没有增加(或者说学习时间没有增加,因为班干事务占用了时间)。
2、作者研究了担任班干部对学生在自信心和抱负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发现,第一候选担任班干部后变得谦虚了,但是第二候选担任班干部后谦虚程度没有显著变化。而且担任班干部使得所有的班干学生比非班干学生更愿意在未来接受更多的教育(0.2到0.3年)。
3、作者研究了担任班干部对成功方面的认知影响。所有学生在学期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回答下列问题:在自我努力、好的老师、父母的培养、个人天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家庭学习环境等六个因素中,哪三个因素对你的成绩起决定性作用?
一般而言,人们大多倾向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努力或天赋),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不够好。通过比较学生们在学期开始前和结束后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变化,作者发现担任班干后的第一第二候选人都更倾向于把自我努力列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这个结果表明担任班干部对学生的认知有积极的影响,具体地说,担任班干部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如果班干部不主动张罗事情,那么全班就会是一盘散沙。
这方面的差异是源于被任命为班干部的候选人的“自我膨胀”,还是未被任命为班干部的候选人的“怨恨”心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比较了三类人的认知变化:当上班干部的候选人,没当上班干部的候选人,以及非候选人。
实验数据说明,没当上班干部的候选人的认知相对于非候选人的认知没有显著变化,而当上班干部的候选人的认知相对于非候选人的认知则变化显著。所以,作者的结论是:当选的“自我膨胀”效应明显,而落选的怨恨失望心理几乎不存在。
4、作者最后考察了担任班干部对学生在社交圈和同学中受欢迎程度的影响。他们发现,对于被任命为班干的第一候选来说,他们在同学中更受欢迎了:他们不仅好朋友增多了,而且在一个虚拟的班干部选举中获得的选票大幅增加。有趣的是,对于被任命为班干的第二候选,他们的好友变少了,并且在虚拟的班干选举中获得的选票增加不多。
这一发现至少说明两点:首先,老师们对班干的选择是比较公正而且为同学们认同的;其次,担任班干本身并不能赢得同学们太多的认同,关键还要看担任班干的学生的自身素质。如果一个不合格的学生出于某种原因被任命为班干的话,他甚至可能由于不是众望所归而遭到私下的反对!
因此,AL的研究表明,担任班干部的确有利于激发第一候选人(综合素质高且名至实归的候选人)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变他们对成功的认知,并增加他们在同学中的欢迎程度。但是,这些正面的效应对第二候选人(不是名至实归的)却不太显著甚至有负面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提一下当前中国非常流行的一个“跑官”现象:不少家长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官瘾”经常去向老师送礼。AL的研究结果对这种功利性行为敲响了警钟,为孩子“跑官”实属不必。首先,如果你的孩子不适合当班干的话,对他来说即使当上了也不会有大的帮助;其次,这种“跑官”行为本身就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榜样。对于那些被选上或任命为班干的孩子的家长,我们也希望这一研究能让他们放心去鼓励自己孩子为班级服务尽心尽力,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的确大有裨益!
ALLCOPYRIGHT2010 安阳教育信息网版权所有 地址:manbetx电竞文峰中路
邮编:455000
manbetx电竞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主办
豫ICP备12014249